全國、全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對新時期交通運輸發展面臨的形勢分析表明,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利于交通運輸工作有三個不變:一是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服務型行業的戰略地位沒有變,二是各級黨委政府對交通運輸發展的重視支持和人民群眾持續增長的交通運輸需求沒有變,三是中央優先發展交通運輸的方針政策沒有變。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提出“擴大成果、完善設施、提升能力、統籌城鄉”的“十二五”農村公路發展方針。前不久召開的全省交通運輸工作會議提出了“十二五”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到2015年,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總量進一步增加,加快推進高速公路體系建設,國省干線公路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公路通達、通暢能力顯著提高,養護管理能力顯著增加;建成北入長江、南下珠江的兩大水運出省主通道,進一步發揮水運作用;運輸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運輸結構更加合理,運輸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不斷提升;安全和應急保障能力不斷提高;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行業建設取得進展,加快形成和銜接構建便捷、高效、安全、綠色的基礎設施網絡更加完善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繼續加強行業黨的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高舉發展、團結、奮斗的旗幟,全面推進“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
經過認真分析,“十二五”時期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輸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搶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機遇政策和積極爭取部、省支持的交通運輸快速發展期。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新的一輪發展機遇,處理好貧困山區交通運輸發展與轉變的關系,準確把握新時期發展的新要求新變化:一是發展理念上,要由過去以“量”的增長為主,向“量”、“質”并重,注重“質”的提高轉變;二是發展階段的變化,農村公路要由過去的以建設為主向“鞏固、提高、完善”方向轉變,由提供基本出行條件向保障安全便捷出行、提升整體服務能力轉變;三是發展任務的變化,通村油路(水泥路)是重點,縣鄉道改造、連通路建設是需求的重點;四是發展內涵的變化,農村公路不僅要進一步延伸,覆蓋更多的人群,還需要與高速公路、國省干道更好地銜接,為城鄉人員往來和物流創造安全、便捷的條件,農村客運要有利于推動城鄉客運一體化。要把加快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貫穿始終,最大限度實現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努力實現以下建設目標:
高速公路:全面啟動省“678”網中涉及銅仁的縣縣通高速項目,建成高速公路共600公里左右。在5年內總體上實現我區縣縣通高速的目標,形成與周邊地區的高速公路對外快速連接,銅仁至區內各縣城實現3小時經濟圈,不斷滿足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需要,加快“兩帶兩圈”產業體系發展進程。
農村公路:優化農村公路網絡,包括縣鄉道改造、連通工程等,提高農村公路的網絡化水平和整體服務能力。實現100%的鄉鎮通瀝青(水泥)路和100%的建制村通公路,到“十二五”末,力爭實現70%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我區農村公路基礎設施將進一步完善,客運通達深度進一步延伸,基本運輸要求得到滿足,城鄉公交資源相互銜接,逐步形成統籌城鄉、方便快捷的農村客運網絡。
場站碼頭建設: “十二五”期間鄉鎮客運站建設達到100%,重要旅游景區站點建設達到100%。發揮烏江水運通道的地位和作用,配套建設港口和航道支持保障系統,形成港、航、船協調發展,與其它運輸方式相互銜接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效降低綜合運輸成本。“十二五”末,力爭建成渡口、碼頭859個,其中渡改人行橋145個,約占17%,碼頭建設714個,約占83%。
運輸結構調整:以改善農村交通運輸條件為重點,強化新農村建設的交通運輸保障。逐步建立完善城鄉客運網絡,建制村通班車率達100%。組織好農村客運車輛投放,擴大班線覆蓋率,增加客運班次,重點解決偏遠、貧困地區不通班車的問題。 “十二五”末,我區的綜合交通運輸效率和服務質量上新水平,基本實現公路水路交通運輸服務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通過實現以上目標,到2015年,全區公路水路交通基礎設施等級和質量將明顯提升,運輸結構將會更加合理,服務質量和效率顯著提升,基本形成“能力適應、服務優良、安全環保、保障有效”的公路水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服務地方經濟。